一般相信,點睛這傳統出自兩個與繪畫有關的故事。 東晉畫家顧愷之,人物畫很出名。他有個怪廦,人像的軀體四肢五官都畫好了,但並不畫上眼珠,有時甚至過了幾年,畫中人還是「有目無珠」。 別人問原因,他說:「傳神寫照,最重要的是眼珠啊!」 言下之意是不可輕率下筆。 又南朝畫家張僧繇為金陵(今南京)安樂寺畫壁畫,畫中的龍都是沒有眼珠的。 寺院住持請他畫上眼珠,他說:「不能畫,畫了就飛走了! 」住持不信,結果,畫上眼珠的龍破壁飛上天,沒畫眼珠的龍還留在牆上。(這就是成語「畫龍點睛」的典故)。 其實,所謂點睛,就是點出最具神髓的地方:引伸在文學方面,文字最傳神之處便稱為「點睛之筆」。 為龍舟點睛,為醒獅點睛,為面具點睛……都是一個涵意:畫上眼珠,賦以生命! 寄以情懷! [ 原載於明報,年份約為93-95年,作者不詳 ] |
![]() |